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記載了食物的核心:「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少吃飽和脂肪酸、鹽和糖。『費厄潑賴』尤其有流弊,甚至於可以變成弱點,反給惡勢力佔便宜。
還建議一天喝相當於三杯牛奶的奶製品,一杯大約是240毫升。其他的五果、五畜、五菜作為補充、調和。目前,不少國家的政府制定了平衡膳食的指南。有營養學專家表示:「首先,食物種類很多了,每種食物中營養素含量均不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種食物,不同產區、收穫時間、儲存方法、烹飪方法都會導致其中的營養素含量完全不同。」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膳食的科學和現實考量 吃什麼、不吃什麼、怎麼吃,歸根結底是營養學的問題。
從專業角度,肯定噴不動他,從道德層面下手,就容易多了,崇洋媚外。人體所需的七種營養素,必須通過每天所吃的食物不斷得到供應和補充,維持生理需要和膳食營養供給之間的平衡。房產顧問公司萊坊(Knight Frank)報告曾預測,在未來十年, 新加坡將會迎接世界上最為龐大的超級富豪移居潮
國民黨雖然同是中國人,但因為屬於中共定義下的「階級敵人」,就是比獨派還要優先消滅的對象。南北越政府的統獨觀 對於越南最終是該統一,還是以北緯17度為界,如南北韓一樣永久性分裂為兩個國家,南北越領袖們都有不一樣的看法。如果台灣是由日本帝國主義或者國民黨反動派繼續統治,那中共自然就支持台獨運動來對抗這兩大中共眼中的「民族敵人」和「階級敵人」。雖然美軍跟隨南越政府的立場,硬是將南越民族解放陣線簡稱為「越共」(Viet Cong),可南越民族解放陣線在命名上卻完全不提共產兩個字。
而在國共鬥爭的兩岸大架構之下,還有主張台灣獨立的分離主義勢力在挑戰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統治的合法性。Photo Credit:維基百科Public Domain 越南南方共和國國旗 共產主義的統獨觀 冷戰時代的海峽兩岸,存在於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左右之爭,也有兩岸統一和台灣獨立的統獨路線之爭。
南越民族解放陣線一如過去的「越盟」,知道共產主義不受南越人民歡迎,所以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以反對美國還有南越政府為目標的統一戰線組織。但以阮友壽為代表的南越民族解放陣線,投入革命的一個根本意義卻與北越是不一樣的,他們其實並不打算將南越併入北越,而是要在北緯17度以南成立一個名叫越南南方共和國的新國家,換言之他們其實是所謂的「獨派」。尤其是來自北越的反共民族主義者,他們對法國把自己故土讓給共產黨更是憤恨,自然都是堅定不移的統派人士。新加坡戰地記者陳加昌前輩,也在他的回憶錄《越南,我在現場》中指出了越南留學生對國土分裂的悲憤之情。
越南共產黨成立於1930年,前身為印度支那共產黨,在共產國際指揮下負責越南、寮國還有柬埔寨三國的共產主義革命。不過胡志明仍沒有放棄把整個越南納入自己的統治,所以支持南方本土的「越盟」人士持續針對南越政府發起武裝鬥爭。然而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代表中國統領台灣的卻是國民黨執政下的中國國民黨,於是國民黨就自然而然成為台獨的首要鬥爭目標,讓中共與獨派找到了合作的可能性。列寧為推翻沙皇和臨時政府,並不在乎芬蘭脫離俄羅斯帝國的版圖,因為他相信等俄羅斯成為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後,芬蘭的無產階級人士也會將芬蘭帶回蘇聯的版圖。
於是在1960年12月20日,一個名為南越民族解放陣線的組織誕生了。不過「越盟」既然已經走入歷史,南方的「越盟」人士自然應該打出新的革命旗號。
這迫使胡志明沒有辦法公開以共產黨,或者共產主義旗號吸引支持者,只能以越南獨立同盟這個強調民族主義的統一戰線團體來推動革命。這就是共產國家所謂的「統一戰線」,南越民族解放陣線也是類似思維下誕生的「統一戰線」產物。
雖然越南民族主義者普遍反對法國的殖民統治,但對於破壞傳統文化與社會秩序的共產主義還是強烈牴觸。畢竟「共同敵人」的存在,往往比「共同利益」更能把兩個陣營緊密的團結在一起。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包括保大皇帝與吳廷琰在內的反共民族主義者,對於國土在強權干預下一分為二是非常不高興的。更何況從共產革命的史觀出發,「統一」或者「獨立」都只是一種進行政治鬥爭的手段而已,目標終究還是以建立紅色政權為主。吳廷琰總統也因為故鄉廣平省被劃入北緯17度以北,成為共產主義北越的領土而感到耿耿於懷。再加上獨派內部的社會主義左派和保守主義右派,其實也存在著無法彌合的矛盾,彼此之間的鬥爭相當巨大。
從越南國民黨、吳廷琰、美軍還有南越軍的視角介紹完了越戰的來龍去脈後,我們還要討論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越戰角色,那就是越共。只要能推翻蔣家父子在台灣的統治,中共其實並不在乎利用台獨。
所以為確保紅色革命成功,列寧絲毫不在乎「分離國土」的罵名。廖文毅甚至不是社會主義信仰者,而是期待能在美日支持下推動台獨的右翼人士,可見冷戰時代的中共只要能扳倒兩蔣父子,是願意與任何不同的勢力勾結的。
他在美國支持下,不只拒絕了在《日內瓦和約》上簽字,也從來不曾停止過從越共手中收復北方失土的努力。越共究竟是什麼?越南國民黨的簡稱為「越國」,越南革命同盟會的簡稱為「越革」,越南獨立同盟的簡稱為「越盟」,那麼「越共」是否為越南共產黨的簡稱呢?其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越共」這兩個字都有不同的代表性。
對中共領袖毛澤東而言,他其實並不在乎台灣到底是不是中國的領土,而是更在乎台灣是屬於「哪一個中國」的領土。與中共同樣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左翼獨派,由於在1927年台灣共產黨成立時就已建立了「兄弟黨」的關係,雙方更是自台灣光復以來就建立了共同對付國民黨的盟友關係。國民黨與共產黨都以追求兩岸的終極統一為奮鬥目標,但對於統一後的中國該走什麼路線存在分歧。「越共」在軍事上接受北越政府的指揮,經濟上接受北越政府的支持,目標也是要把南越建設成共產主義國家,所以稱呼他們為「越共」,本質上並沒有什麼錯誤
「越共」在軍事上接受北越政府的指揮,經濟上接受北越政府的支持,目標也是要把南越建設成共產主義國家,所以稱呼他們為「越共」,本質上並沒有什麼錯誤。新加坡戰地記者陳加昌前輩,也在他的回憶錄《越南,我在現場》中指出了越南留學生對國土分裂的悲憤之情。
越南共產黨成立於1930年,前身為印度支那共產黨,在共產國際指揮下負責越南、寮國還有柬埔寨三國的共產主義革命。畢竟「共同敵人」的存在,往往比「共同利益」更能把兩個陣營緊密的團結在一起。
從越南國民黨、吳廷琰、美軍還有南越軍的視角介紹完了越戰的來龍去脈後,我們還要討論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越戰角色,那就是越共。廖文毅甚至不是社會主義信仰者,而是期待能在美日支持下推動台獨的右翼人士,可見冷戰時代的中共只要能扳倒兩蔣父子,是願意與任何不同的勢力勾結的。
列寧為推翻沙皇和臨時政府,並不在乎芬蘭脫離俄羅斯帝國的版圖,因為他相信等俄羅斯成為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後,芬蘭的無產階級人士也會將芬蘭帶回蘇聯的版圖。南北越政府的統獨觀 對於越南最終是該統一,還是以北緯17度為界,如南北韓一樣永久性分裂為兩個國家,南北越領袖們都有不一樣的看法。Photo Credit:維基百科Public Domain 越南南方共和國國旗 共產主義的統獨觀 冷戰時代的海峽兩岸,存在於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左右之爭,也有兩岸統一和台灣獨立的統獨路線之爭。於是在1960年12月20日,一個名為南越民族解放陣線的組織誕生了。
這迫使胡志明沒有辦法公開以共產黨,或者共產主義旗號吸引支持者,只能以越南獨立同盟這個強調民族主義的統一戰線團體來推動革命。再加上獨派內部的社會主義左派和保守主義右派,其實也存在著無法彌合的矛盾,彼此之間的鬥爭相當巨大。
他在美國支持下,不只拒絕了在《日內瓦和約》上簽字,也從來不曾停止過從越共手中收復北方失土的努力。所以為確保紅色革命成功,列寧絲毫不在乎「分離國土」的罵名。
不過胡志明仍沒有放棄把整個越南納入自己的統治,所以支持南方本土的「越盟」人士持續針對南越政府發起武裝鬥爭。越共究竟是什麼?越南國民黨的簡稱為「越國」,越南革命同盟會的簡稱為「越革」,越南獨立同盟的簡稱為「越盟」,那麼「越共」是否為越南共產黨的簡稱呢?其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越共」這兩個字都有不同的代表性。